(資料圖片)
今年10月13日,《經濟日報》發表了一系列房地產市場的專版文章,其中最惹人關注的當屬《“房住不炒”已成多方共識》,文章中說,10年來,有關部門緊密配合,堅持把房地產發展的落腳點放在民生上,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,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,因城施策、一城一策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
那么已經落實的長效機制包括哪些舉措呢?樓市馬坐播了解到,首先是加強住宅用地的供應管理,建立住房與土地供應的聯動機制,促進房地產與金融的良性循環。就南京房地產而言,土地供應與市場需求已經全面掛鉤,從今年以來南京推出的多個批次地塊位置來看,推地頻次與板塊內的住宅供應量跟市場需求相吻合,杜絕了過去片區內新房入市過多、而買方需求基本飽和的現象,房企拿地也更加有的放矢。
其次,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,加強對城市“一城一策”的指導監督。今年3月至今,包括南京、蘇州、揚州在內的江蘇城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市場調控政策,根據自身樓市的發展現狀,有針對性地推出化解樓市困局、引導住房消費的舉措,比如降低購房門檻、發放住房補貼、減免相關稅費等,一些城市還通過政府收購房源來緩解房企資金難題,以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。
《經濟日報》在文章中還指出,有關部門聯合開展了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的3年行動,重點整治房地產開發、房屋買賣、住房租賃、物業服務等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,按照“管住不管死”的原則,加強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。同時,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,防范化解市場風險,切實維護購房群眾的合法權益。
除了商品房市場之外,10年來,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也在不斷完善,住房公積金惠及群體逐步擴大。10年來累計完成投資14.8萬億元,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,低保、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。
樓市馬坐播了解到,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,已由2011年的29.1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40.7平方米,全市累計有超過87萬戶家庭通過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條件。特別是今年開展了新一輪共有產權住房的試點,保障城市“夾心層”的住房需求,還將供應對象拓展到非戶籍的常住人口,新啟動的觀泓雅苑共有產權住房項目已收到4000多戶的申請。
從“居者有其屋”到“居者優其屋”,隨著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,市場秩序的不斷規范,終將實現老百姓的安居夢、宜居夢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馬祚波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