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重點房企拿地總額同比下降16.2%,降幅明顯收窄
2、從各城市群拿地金額來看,長三角地區領跑全國
【資料圖】
登錄“中指云”研究報告
01
拿地總額同比下降16.2%,降幅明顯收窄
2023年1-2月,TOP100企業拿地總額1207.6億元,拿地規模同比下降16.2%,降幅較上月收窄13.2個百分點,降幅明顯收窄。TOP100門檻值為5億元,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。TOP100企業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占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比例為58.6%。
從新增貨值來看,華潤置地、中建國際投資、龍港國資占據榜單前三位。2023年1-2月,華潤置地以累計新增貨值198億元占據榜單第一;中建國際投資、龍港國資緊隨其后,累計新增貨值規模分別為104億元和93億元。TOP10企業2023年1-2月新增貨值總額628億元,占TOP100企業的22.2%,新增貨值門檻為22億元。
圖:2022-2023年2月50家代表房企每月拿地總額
數據來源:
數據范圍:包含招拍掛權益土地及收并購土地
50家代表企業拿地總額同比降幅收窄。2023年2月,50家代表房企拿地總額同比下降29.9%,降幅較上月大幅收窄。2月,北京、蘇州、杭州多個熱點一二線城市進行了集中供地,優質地塊供應帶動房企拿地熱情略有恢復,代表房企拿地總額較上月有明顯增長。
02
優化集中供地政策,減輕房企拿地資金壓力
對集中供地的完善,最重要的就是明確供地計劃和信息透明,同時放寬全年供地批次數量限制,進一步緩解房企因資金壓力帶來的投資困難。近日,自然資源部出臺《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對住宅用地出讓公告不再要求“全年不超過3次”。自然資源部2月3日回應證實:“該文件是自然資源部印發的,對地方住宅用地供應工作進行的指導文件。不是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,而是優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,更好發揮充分公開披露信息對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積極作用。”
本次文件做出的調整主要是進一步提高市場透明度,有利于企業全面掌握土地供應現狀,做出理性判斷,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無序競爭和資源浪費。另外,調整是對過去集中供地模式的進一步優化,及時消化庫存,助力市場更加合理的調整供求平衡。過去兩年集中供地模式處在試點階段,同時對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的作用有目共睹,房地價持續維持在合理區間,及時有效的優化政策,可以更好的利于市場運行。此次政策優化后,房企有更長的時間進行市場判斷,結合地方政府供地次數適當放開,房企因資金壓力帶來的投資困難有望緩解。
03
重點區域房企拿地
從各城市群拿地金額來看,長三角地區領跑全國。2023年1-2月,長三角TOP10企業拿地金額280億元,居四大城市群之首。其中,華潤置地拿地金額為39億元,位居長三角企業拿地金額榜首;京津冀TOP10企業拿地金額223億元,位列第二;中西部TOP10企業拿地金額97億元,位列第三。拿地面積來看,中西部TOP10企業拿地面積以332萬平方米位居四區域首位,超越長三角TOP10企業。
從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TOP10來看,2月入榜地塊中多數位于長三角地區,成交金額門檻為18億元。入榜地塊中,蘇園土掛(2023)01號地塊以總價36億元位居榜首,杭州共入榜6宗地塊,總成交金額為143億元;蘇州入榜2宗地塊,總成交價為68億元;北京入榜2宗地塊,總成交價為59億元。
數據來源:
數據范圍:包含招拍掛權益土地及收并購土地
數據時間:截至2023年2月28日18:00;
區域范疇:
京津冀: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15個重點城市;
長三角:上海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等41個重點城市;
粵港澳大灣區:深圳、廣州、珠海等9個重點城市;
中西部:武漢、長沙、南昌、西安等190個重點城市;
50家代表企業:
碧桂園、保利發展(600048)、萬科、華潤置地、綠城中國、中海地產、招商蛇口(001979)、金地集團(600383)、龍湖集團、建發房產、中國金茂、濱江集團(002244)、中國鐵建(601186)、越秀地產、旭輝集團、華發股份(600325)、新城控股(601155)、遠洋集團、首開股份(600376)、美的置業、卓越集團、仁恒置地、中交房地產、雅居樂、電建地產、大悅城(000031)控股、中駿集團、路勁集團、武漢城建集團、國貿地產、新希望地產、保利置業、聯發集團、華宇集團、金輝集團、大家房產、大華集團、金隅集團(601992)、金融街控股、信達地產(600657)、北京城建、星河控股、合生創展、首創城發、中冶置業、建業集團、石榴集團、星河灣集團、榮安地產(000517)、君一控股
關鍵詞: